emc易倍体育app官网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emc易倍体育app官网 > 新闻动态 >

1977年,姜昆欲访李瑞环,李瑞环称他太嫩,姜昆回应:我已当8年_鲁班_相声_北京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3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
  

鲁班,古代中国工匠的象征,凭借卓越的技艺与创新能力,被奉为土木匠人的“祖师”。提起鲁班,人们常常会想起他那令人赞叹的技术与智慧。1950年代末,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鲁班的精神拍摄了一部影片《青年鲁班》,影片中的主人公李三辈因其在技术革新上的突出表现,被誉为“青年鲁班”。这个角色的灵感,实际上源自于一位历史人物——李瑞环,曾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。

李瑞环的传奇人生始于1934年,他诞生在天津宝坻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17岁那年,他怀揣着梦想,独自踏上了北京的土地。在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工作的一天,他正在为木工班扫刨花,工长王锡田注意到他的灵巧手艺,便决定让他学习木匠。就这样,李瑞环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学徒,逐步成为了技术精湛的工人。

李瑞环的求知欲从未停歇,工作之余,他总是保持着学习的热情。从小喜爱阅读的他,进入社会后也从未放弃过学业。1956年,李瑞环自学完成了高小课程,1958年,他进入了北京业余建设学院,学习代数与几何。白天在工地上忙碌,晚上则奔波于夜校之间,寒暑无阻,孜孜不倦。

展开剩余74%

1958年9月,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,国庆十大工程在北京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最为瞩目的便是人民大会堂的建设。为确保工程进度不因天气影响,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:在七天内完成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制作。按照传统方法,工人们必须将大量木材堆放在故宫对面,进行“放大样”操作,但显然,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时间要求。

当时担任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的李瑞环,凭借他在建设学院学到的几何知识,决定进行一场技术革新。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,设计出9种简易计算表和“土公式”,从而实现了模板预制与现场拼装,省去了“放大样”步骤,既节省了时间,又保证了精确度,最终提前3.5天完成了任务。凭借这项创新,李瑞环一举成名,他不仅被授予了全国青年劳模的荣誉,其事迹也成为了银幕上的经典。

1977年,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准备创作一段相声,向马季老师请教时,老师建议他:“写建筑工人,不能仅仅描写建筑材料和工厂,应该深入了解劳动大军的生活,找一些劳动模范,去他们中间体验生活。”于是,姜昆决定采访当时的北京市建委副主任、李瑞环。经过一番调查,姜昆发现李瑞环既是领导干部,又是劳动模范,符合了马季老师的要求。

姜昆找到李瑞环,坦言自己要为建筑工人写相声。李瑞环略带疑惑地问道:“你采访我,写什么?”姜昆回答:“写相声。”李瑞环听后,笑着摇摇头:“你长得太嫩了,演学生可以,演建筑工人可不行!”姜昆不气馁,反而一脸自信地说:“我在北大荒干了8年农工,也做过泥瓦匠!”听到这里,李瑞环瞬间激动起来:“哟,同行呀!你盖过房吗?说说泥瓦匠都得懂什么?”姜昆趁机答道:“得会吊线、找齐,还得懂‘齐不齐,一把泥’,会用铲子、瓦刀。”李瑞环一听,哈哈大笑:“行!那你想了解什么?”

姜昆向李瑞环提出了采访请求后,李瑞环非常热情地表示:“早该为建筑工人写段相声了!你们这些小伙子为啥总是搞不上对象?人家说你们是逃难的、要饭的,仔细一看才知道你们是搞基建的。你们多惨!得让社会知道,劳动创造财富,劳动美化生活!”他安排姜昆去东直门的建筑工地,亲自体验工地生活,感受建筑工人的日常,姜昆在工地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,体验到他们的艰辛与坚韧,创作灵感源源不断。

最终,姜昆根据这段宝贵的经历,创作出了相声作品《爱的挫折》。这段相声一经演出,立即引起了轰动,建筑工人纷纷表示:“我们的事,姜昆怎么都知道!”姜昆也表示,自己写这段作品多亏了马季老师的悉心指导,更得感谢李瑞环的具体帮助与支持。

发布于:山东省